一、引言
本報告基于2025年1-8月份的外貿數據(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等),從貿易總體運行態勢、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動態、多邊貿易合作特征、貿易方式結構、重點商品貿易格局、外貿區域發展差異與核心省市貿易表現、不同所有制企業出口態勢等維度,對中國外貿發展的整體態勢、區域市場的表現、產品結構變化及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和美國關稅攀升等外部挑戰下,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實現了穩健增長。
二、中國貨物出口數據分析
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統計顯示,2025年1-8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達4118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其中,進口額為16664.6億美元,同比出現2.2%的降幅;出口額則達到24518.0億美元,實現5.9%的增長。
如圖1所示,2025年1-8月份,我國貨物出口整體呈現先揚后抑再平穩的波動態勢,整體保持較強韌性。出口額經歷2月份明顯回落后,3月份大幅反彈,隨后第二季度增速逐步放緩,自6月份以來,出口額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走勢平穩。
根據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數據統計(如圖2、3、4、5所示),3月份出口額同比大幅增長12.4%,這主要源于企業為規避潛在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而采取的“搶出口”行為,推動了短期訂單的集中釋放。隨后,4月和5月的出口增速分別回落至8.1%和4.8%,反映出前期“搶出口”對后續短期訂單的透支效應。進入年中,6月至8月的出口額持續穩定在3200億美元以上的高位,其韌性得益于優勢產業的有力支撐: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表現強勁,同時集成電路等機電產品也保持活躍。此外,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對東盟、非洲等市場的出口大幅增長,有效對沖了歐美等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增強了中國出口的整體穩定性。
三、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數據分析
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數據顯示,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同比增長情況,呈現部分上升,部分下降,但總體穩健的態勢。
根據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統計(見表1),2025年1-8月份,我國對部分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繼續呈現回落態勢。從下降幅度來看,對美國出口下滑最為突出,同比下降15.5%,顯示出雙邊貿易往來面臨較大挑戰;對俄羅斯出口也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降幅為9.7%;對韓國、墨西哥、巴西等市場的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整體而言,本月出口表現反映出我國與這些貿易伙伴的經貿合作面臨新的調整。
根據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數據統計(見表2),2025年8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額出現顯著下滑,其核心特征表現為結構性下行。從行業層面看,電機、電氣設備及機械設備兩大支柱行業出口額分別下降40.47%和38.96%,對整體走勢形成主要拖累。導致下滑的關鍵因素在于具體商品的極度疲軟:作為出口主力的消費電子類產品遭遇重挫,其中智能手機出口額暴跌68.20%,便攜式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額下降63.24%,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額也大幅下降50.94%。這幾類高單價核心產品的“斷崖式”下跌,是造成對美出口總額收縮的最直接原因。此次下滑并非普遍小幅回落,而是由重點高科技消費品的出口銳減所主導。
2025年1-8月份(見表3),我國對部分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其中,對印度尼西亞出口表現尤為突出,同比增長達14.5%,增速高于其他地區;對印度和德國的出口也實現顯著增長,增幅分別為12.8%和10.5%,顯示出強勁的貿易活力;對英國、日本出口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整體來看,1-8月份出口增長呈現出區域多元化特點,特別是在亞洲新興市場和歐洲主要經濟體中都取得了積極的貿易成果。
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數據統計(見表4),2025年8月份,我國對印度尼西亞出口實現顯著增長,其核心驅動力來源于機電產品和高技術制品的強勁表現。從貿易結構看,增長呈現明顯的技術密集型特征:電機、電氣設備及機械設備兩大支柱行業合計貢獻了超過40%的出口額,并分別實現35.72%和11.88%的增長。重點商品中,電話機(含智能手機零部件)、便攜式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半導體器件等產品出口規模居前;尤為突出的是,基站及光電池等高技術產品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高達1658.2%和749.15%,顯示出我國在通信設備、新能源組件等高端制造領域對印尼出口的強勁動能。整體而言,對印尼出口增長主要由通信基礎設施、綠色能源及數字化相關的高附加值產品驅動,反映出兩國經貿合作正在向產業鏈上游和技術密集型領域持續深化。
四、中國對主要經濟組織的出口數據分析
根據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數據統計(如圖6),2025年8月,我國對主要經濟組織的出口呈現總體向好的態勢。具體來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B&R)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RCEP)成員的出口額實現穩健增長,顯示出我國與周邊及共建國家的經貿紐帶持續鞏固。其中,對東盟(ASEAN)的出口表現尤為亮眼,同比大幅增長22.51%,成為區域合作中的突出亮點。對歐盟(EU)的出口表現也反映出中歐貿易的韌性。值得注意的是,對金磚國家(BRICS)的出口額同比小幅下降1.71%,表明與該市場間的貿易結構或短期需求面臨階段性調整。整體而言,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正成為拉動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
我國對東盟的出口市場集中度較高(圖7所示)。越南是絕對的主導市場,其出口額1280.4億美元遠超其他成員國,占中國對東盟出口總額的近三成(29.52%),顯示出其在區域供應鏈和貿易往來中的核心樞紐地位。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四國構成了重要的次級市場,出口額在550億至680億美元之間,合計占比約56.55%,是中國在東盟地區穩定且重要的貿易伙伴。相比之下,菲律賓及柬埔寨等其他成員國的份額均不足10%。整體來看,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高度依賴于前五大市場,尤其是越南的拉動作用極為顯著,這表明區域內的貿易活力存在不平衡性,與越南的產業鏈協同和貿易聯系尤為緊密。
我國對東盟出口實現強勁增長,其主要驅動力來源于高技術制成品和機電產品的集中爆發。從貿易結構看,增長呈現出鮮明的技術密集型特征:電機、電氣設備及機械設備兩大核心行業合計貢獻了約45%的出口額,并分別實現39.12%和29.93%的大幅增長,其中船舶及浮動結構體行業出口激增229.68%。重點類別中,集成電路作為單一最大品類,出口額增長42.69%,顯示出區域產業鏈深度融合;電話機及通信設備出口增長48.78%,表現活躍。在細分產品中,尤為突出的是浮動式鉆井平臺等特種船舶的出口增長649.58%,反映出在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深化。整體而言,對東盟出口增長主要由電子元器件、通信設備、高端制造裝備等高附加值產品驅動,標志著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正從傳統貿易向產業鏈協同和技術密集型領域加速升級。
五、中國出口按貿易方式與企業類型分類分析
根據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統計(見表6),2025年8月份,中國出口貿易方式結構持續優化,一般貿易的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其在出口總量中占據絕對主導,不僅規模優勢顯著,增長態勢也最為穩健,對整體出口增長構成了決定性拉動,凸顯出中國本土產業鏈的完備性和國際競爭力的持續增強。加工貿易則延續了增長乏力的局面,盡管在出口體系中仍保有一定份額,但其增長動能明顯不足,對出口擴大的貢獻度已微乎其微,反映出這一傳統貿易模式在當前全球經貿格局下面臨的轉型挑戰。其他貿易方式展現出蓬勃活力,其增長速度領先,對出口增長的貢獻顯著超越其自身規模占比,表明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新業態新模式正日益成熟,作為一股新興力量有效豐富了外貿渠道,為中國出口注入了多元化活力。
2025年8月份(見表7),其他企業繼續以絕對優勢擔當中國出口的核心支柱,其強勁的增長表現和極高的貢獻率,凸顯出該類企業已成為拉動出口增長的絕對主力。外資企業出口規模雖保持可觀,但增長乏力,對整體出口增長形成了輕微拖累。國有企業出口則延續了收縮態勢,在三大主體中表現最為疲弱,對出口增長的負面拉動效應進一步顯現。
六、中國出口按行業分類分析
根據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數據統計(見表8),2025年1-8月份,機械及運輸設備作為絕對支柱行業,其12147.97億美元的出口規模和8.56%的增長率,充分印證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這一大類涵蓋了從消費電子到工業裝備、從汽車制造到精密儀器的廣闊領域,其穩健增長不僅反映了全球市場對中國制成品持續旺盛的需求,更凸顯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顯著成效。雜項制成品行業出口額同比下降2.23%,這類通常包括家具、旅行用品等更多依賴傳統勞動力成本的商品,其表現出的疲軟態勢與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強勁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直觀地揭示了中國出口動能正在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加速切換。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未分類商品出現了224.27%的增長,雖然其絕對規模相對較小,但這種超常增長往往預示著新興業態或特殊貿易模式的興起,例如跨境電商中出現的全新商品品類或更為復雜的全球維修等業務模式,值得后續重點關注。
在品類層面(見表9),中間品與資本品的整體表現明顯優于終端消費品。核心增長引擎主要集中于兩大板塊:首先是電信設備及其零件領域,其中基礎零部件展現出遠比整機產品更為強勁的增長勢頭,表明出口拉動力量正持續由下游成品組裝向上游核心部件制造轉移。其次是電氣領域,蓄電池類產品維持高速增長,凸顯出在綠色能源板塊的出口優勢日益鞏固;同時,電路開關設備也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反映出在新能源電力系統及數字基礎設施等相關領域的出口關聯需求持續活躍。但部分終端消費品的出口態勢相對疲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整體表現欠佳。此外,家具及塑料制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品類的出口也出現下滑。這種顯著的分化態勢清晰地表明,中國出口的增長質量正在穩步提升,核心驅動力已轉變為由技術含量更高的中間品和資本品所主導。
在最具象的商品層面(見表10),增長幅度最為耀眼的是高端零部件。“764.1的組成部分”以44.72%的增速獨占鰲頭,它與增速達22.25%的電信設備零件共同印證了一個關鍵趨勢:中國在通信設備領域的出口優勢,已從手機整機深刻轉向了內含更高技術附加值的核心組件。這意味著中國正更深層次地嵌入全球技術產業鏈,從“組裝者”向“關鍵部件供應者”角色演進。同樣,蓄電池23.95%的穩健高增長,則扎實地反映了全球能源轉型下,中國在鋰電產業鏈上建立的絕對優勢,綠色動能持續強勁。
另一大亮點是高端電子元器件的需求旺盛。熱離子、冷陰極或光電陰極閥和管實現了20.73%的增長,這類產品廣泛應用于顯示、光通信等高端領域,其良好態勢是中國制造業邁向高精尖的縮影。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部分終端消費電子的低迷。電話機和便攜式自動數據處理機出口額分別下降11.81%和7.45%,清晰地反映出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及競爭加劇對中國整機出口帶來的直接壓力。
綜上所述,中國出口的韌性高度集中于電信設備核心零件、綠色儲能產品高端電子管以及“電動汽車”等幾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戰略支點上。這種結構性的變化,是中國出口實現質量變革和動力升級的堅實證據。
七、中國出口按地區與省份分類分析
據環球慧思智能貿易終端數據統計(如圖8、表11),2025年1-8月份,從總量看,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區的格局未變。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合計貢獻了全國超過四分之三的出口額,是絕對的穩定器。但兩地區內部增長動能差異巨大:華東地區的江蘇、浙江、上海均保持強勁增長;而華南地區的核心省份廣東增長近乎停滯,且福建出口額大幅下滑,直接導致華南地區整體增速僅為0.62%,遠低于華東地區的7.34%。
盡管出口基數較小,但中西部地區展現出驚人的增長活力。華中地區和西北地區是全國增長最快的區域。湖北、新疆、河南的增速大幅增長。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也實現了穩健增長,其中重慶、遼寧、黑龍江表現突出。這表明產業轉移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成效顯著,內陸地區正成為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動能正在從傳統的沿海驅動,轉向沿海與內陸協同驅動。雖然沿海地區在體量上仍占據絕對主導,但增長最快的動力源已轉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效增強了中國外貿的整體韌性和發展后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海、甘肅等西部省份雖然總量極小,但極高的增速預示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湖北省前十名商品中有九類實現了同比正增長,其中更有半數商品增長率超過60%,顯示出活躍的出口動能(見表12)。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低值簡易通關商品”,其以16.69億美元的絕對優勢位居榜首,并貢獻了173.1%的驚人增速,成為拉動全省出口總額增長的最主要引擎,反映了湖北省在跨境電商等新興貿易領域的活力。
在具體產業方面,兩大亮點尤為突出。一是以鋰離子蓄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出口表現搶眼,增速高達119.43%,展現了湖北在新能源全球產業鏈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二是化學肥料相關產品,構成了一個顯著的出口集群,三類肥料合計出口額接近4億美元,且均保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多數集成電路、印刷電路、平板電腦等中高端機電產品也保持了穩健至快速的增長,表明出口產業結構在持續優化。
盡管整體向好,但表格也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智能手機出口出現了大幅下滑,同比減少42.73%,是前十名中唯一負增長的品類。這一現象提示,在鞏固傳統優勢和新興增長點的同時,需密切關注高技術、高價值出口產品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推動出口產業向更均衡、更具韌性的方向發展。
新疆前十名出口商品的出口額體量相對較小,合計約9億美元,且增長態勢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出現了“其他鋼鐵螺旋彈簧”這樣爆發式增長的“超級明星”單品,以及“合成纖維制其他男褲”和“低值簡易通關商品”等高速增長點;但另一方面,有六個商品出口額出現同比下滑,其中服裝類產品跌幅尤為顯著。
新疆的出口商品絕大多數是紡織服裝、鞋靴、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業普遍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附加值相對較低,且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當前多數品類陷入負增長的困境,正說明了這種傳統模式的脆弱性,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十分迫切。盡管傳統產業表現疲軟,但表格也揭示了新疆出口的新亮點與轉型可能。“其他鋼鐵螺旋彈簧”的異軍突起,雖然其絕對額不大,但超高速的增長可能預示著新疆在金屬制品或特定工業部件領域正在形成新的出口優勢。如何鞏固新興產業勢頭,同時幫助傳統產業扭轉頹勢,是新疆出口面臨的核心課題。
河南省(見表14),智能手機以12.80億美元的出口額遙遙領先,占前十名總額近一半,是絕對的出口主力。然而,其同比下降16.96%的態勢,對全省出口增長構成了顯著的拖累。這一現象與湖北省的情況類似,可能共同反映了全球智能手機消費市場的周期性疲軟或產業鏈布局的調整。
盡管支柱產業表現不佳,但河南出現出口強勁的新增長點。一是電子信息產業鏈的深化,雖然整機(手機)出口下降,但其關鍵零部件——手持式無線電話機用零件卻實現了87.86%的高速增長,這表明河南在該產業的供應鏈中地位穩固且仍在強化。二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兩款電動客車出口
分別激增445.99%和52.52%,雖然當前基數不大,但預示著一個極具潛力的新賽道正在崛起。
八、總結與展望
2025年1-8月份,中國外貿在外部挑戰下展現出強勁韌性,出口增長的核心引擎已從手機等終端消費品,成功轉換為由電信設備核心零件、綠色儲能產品、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高技術中間品與資本品所驅動,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正從“組裝者”向“關鍵部件供應者”升級。同時,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對東盟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有效對沖了傳統市場的疲軟;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活力迸發;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湖北、河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區成為增長新引擎。
展望未來,中國外貿的結構性升級趨勢將進一步加強與深化。優勢產業方面,在電動汽車、鋰電池、通信設備零部件等領域已建立的技術與供應鏈優勢預計將持續鞏固,推動中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頂端攀升。市場開拓上,對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特別是在綠色能源、數字基建等領域的合作,將成為未來增長的關鍵縱深。國內格局中,中西部地區將從簡單的產能承接地,向擁有特色產業集群的外貿新高地轉變,與沿海地區形成更為協調的驅動格局。(來源:環球慧思外貿資訊)